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熊熊週記1--運動員傻

熊熊週記1--運動員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一直是大家對大多數運動員的概念。作為運動員出身的我,應該對這個概念正確與否最有發言權。
我8歲開始學球,13歲進入專業隊,到19歲退役去讀大學。8歲-12歲,是讀小學的時候,由於體校就在學校隔壁,所以放學後大概4.5點就直奔體校,印像中是5:30點開始訓練到7點,然後回家吃飯,寫作業,當年的作業不算多,補課也沒有現在這麼密集,所以學習羽毛球的時間還是比較寬裕,我當時的學習成績在班裡還是可以,大概在10名左右,但我當年一直無法理解我每天也學習到11點,班裡的學霸也是學習到11點,為什麼我就考的沒有他們好,後來大學畢業考司法考試的時候,貌似開竅了,原來別人沒有學習的時候也在思考學習,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將語文貫穿到數學,數學貫穿到地理等等,腦子如此高效運轉,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融會貫通,當然我想大多數運動員是無法體會這樣的狀態的,因為很多運動員之所以當運動員,就是因為小時候太調皮,成績不好,家長就會說還不如就讓他打球吧,說不定還能有點成績,當然調皮的小孩通常都好動,運動能力強,也很適合當運動員。關於運動員的蛻變我以後再慢慢跟大家分享來。
13歲進入四川隊,四川隊的體能訓練比後來的八一隊要狠得多,記得有一次出早操跑一個2000米,記得是13分半內必須跑完,然後接10個400米,每個400米要求是1分25內跑完,一個沒跑到再罰一個,當我跑到第6個400的時候,基本就是在1分27,28了,然後就一直惡性循環,太累了,後面的就更跑不到了限制時間內了,後來,教練看我也不可能再跑到了,就罰我再跑1萬米,早上就不進行技術訓練了,跑完為止。記得當時跑完都中午12點了,腿都軟了,早飯都沒有吃,直接吃午飯。現在回想起還挺難受的,當運動員的日子真挺可憐的。不過羽毛球運動員相對於田徑,體操項目的運動員要好些,記得有一次四川隊出早操,那天下著雪,成都還是很少下雪的,幾年一次,我正跑著2000米,400米的操場,剛到第3圈,這是最絕望的圈數,正在絕望的時候,旁邊竄出來個頭比我矮至少15厘米的小妹妹,一邊哭一邊跑,一看就是體操隊的小女孩,體操運動員進隊都早,因為他們比羽毛球運動員的壽命還短,我當年13歲,我估摸著她當年也就8.9歲,我當時頓然覺得自己幸福多了,因為我覺得她那麼小就離家,就這麼苦的訓練,我至少還比他大點,至少不會邊跑邊哭。
在四川隊待了一年,當時的在四川隊輪流帶過我的教練有兩個,其中一個教練並不喜歡我,當然我當時也不喜歡他,因為我個子不高,條件不算好,而且我體校的教練和他關係不好,所以連帶對我也不好,現在想想幸好他對我不好,我才去了八一隊,才有了現在還算滿意的自己,所以很多事情要過很多年你才會知道它是好是壞。教練都是運動員出身,中國的運動員在進入專業隊後基本不怎麼讀書,所以大多數教練也是運動員思維,考慮問題,或者為人處世並不周全,有時候也帶情緒,並不像生意人那麼老道、成熟。在四川隊的一年,隊裡請了一個語文老師,一個數學老師來給我們上課,上午上課,下午晚上訓練,不過老師經常換,每換一個老師,又從頭講課文,所以初一的語文數學,我們基本重複在上前10篇課文。到後來老師也懶得請了,全天訓練。
14歲的樣子,正好一個機遇被介紹到了八一隊參加小隊員選拔賽,八一隊的待遇比地方隊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尤其在退役以後,提干的隊員還能分配一個不錯的公務員單位,我就留在了八一隊集訓。八一隊的陳偉華教練,我到現在都很感謝他,能為運動員退役後考慮很多退路的教練不多,陳導是一個,後來能去華僑大學讀書,以及華僑大學和八一隊聯誼,林丹也是華僑大學的學子,都是陳導和華僑大學聯繫的,退役後去讀書,這是我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以後華僑大學體育學院的莊老師,就是我大學的羽毛球教練,也是我的恩師,對我特別好,當然我也很爭氣,連續三年大學生羽毛球競標賽冠軍,以及從未靠比賽成績抵學分,這是比較值得莊老師驕傲的事情。當然,在八一隊職業生涯裡,沒有上過課,專業隊基本都是全日制訓練,冬訓出早操的話是6:00-7:00,吃完早飯,技術訓練9:30-11:30或者12:00,午覺後,體能或者力量訓練3:00或3:30-5:30或者6:00,晚飯後,輕技術訓練(也就是原地不動的扔多球訓練手上技術,一個人餵球,一個人打,比如搓球)8:00-9:00或9:30.
當年在八一隊的時候,我經常想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拿冠軍,沒有別的想法,相對於現在工作了,要考慮單位領導,同事,球友,家人等諸多關係來說,或者相對於讀書的學生要考慮,語文,數學,英語,化學,地理等,以及補課,學特長等等來說,要簡單的多。但是運動員的思考,即使再想的多,都缺乏理論支撐,或者說都缺乏知識的積累來助推他想明白一個問題,或者說是開悟,運動員裡開悟的並不多,當然,林丹,李娜算是。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好比我現在教大家殺球是如何用上頂肘,轉體,蓄力,手腕連接小臂旋轉發力,慣性,擊球點的位置等來使發力集中,產生爆破音,我當年就不知道如何發力集中,我一直以為自己沒有爆發力,直到退役,讀書,畢業,工作,和球友們在一起打球後,我才慢慢體會到了這些技術要領。如果沒有知識這把鑰匙,靠自己的天分開悟的運動員很少很少。
為什麼講今天這個題目,一定要將運動員成長的經歷這段敘述這麼多,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和他的經歷,環境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運動員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智商來說,評判標準並不能以行業劃分,那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呢?究其原因是簡單的生活造就運動員思維方式簡單。
記得大學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我做了一件讓我現在回想起來都內疚的事。我們的政治思想課老師是個女老師,脾氣很好,人也很善良,可是就是講課風格比較枯燥,不幽默,一到她的課,大家都坐後面三排,前面3排空著,上了幾次課後,老師終於忍不住了,她沒有生氣,她問,大家上課為什麼都坐的那麼後呢,是我講的不好嗎?當時全場一片寂靜,沒有人回答,這樣的尷尬場面大概持續了1分鐘,突然有一個人舉手了,老師讓她站起來說,她說,老師,你講的確實太枯燥了,老師的臉瞬間很紅,場面很難看。
當然,站起來那個人就是我。當年為什麼要站起來,因為作為運動員出身的我認為,事情本來是就這個樣子的,直接給老師說,讓老師知道這個情況,老師才知道怎麼改進,如果大家不說,那這個問題就沒有辦法去面對,去解決,老師都這麼問了,我們也應該坦誠的告訴老師,大家都沒有勇氣說,那我就必須得說。但為什麼現在我感到內疚,認為我當年這樣做不對,原因有兩點:一,其實大家都知道,也並不是沒有勇氣說,而是大家都知道這樣說太傷人了,之前看到微信裡有句話這樣說,你以為你是直率,其實你是傷人,後來明白真誠、直率一定不能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二,要說也不能這麼直白的說,如果現在我再遇到類似情況,我會再和老師熟悉了以後,婉轉的說,老師,如果你上課帶上舉例的方式可能更有吸引力。
同一件事,同一個人,不同的經歷後,完全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以及處理方式。這就是運動員為什麼顯得傻,現象背後本質其實就是思維方式簡單,我就是從當年那樣簡單的狀態,經歷各種的洗禮後,一步一步的變得“正常”。
再舉個例子,我大學畢業剛工作的時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警察,剛考上公務員那會也是非常開心的,而且警察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很威武的,自己也覺得自豪,後面才知道警察是公務員里風險最大,工資最低,且加班時間最多的工種之一,雖然現在不當警察了,但對於警察還是很有感情,每每看到風雨裡執勤的交警,都心生憐惜。現在覺得能成為一名優秀警察的人幹什麼都可以,因為警察的適應能力太強了。當然我適應能力不強,所以我沒有再乾警察了。剛到單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我們單位有個女同事,姓蔣,比較會來事兒,我就很看不慣,不喜歡她獻媚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做事的人沒有本事。我就盡量離她遠點,不想看到她,不想和她說話。我也跟我身邊的朋友都說,不要理她,我不喜歡她。直到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去訊問犯罪嫌疑人,我才發現她雖然理論沒有我強,但是訊問嫌疑人很有一套,如何從側面進行深入,什麼時候嚴肅,什麼時候煽情,一會就把詢問筆錄搞定了。讓我問,如果別人不說,我基本不知道如何著手。
作為運動員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只有兩種可能,要不是都對的,要不都是錯的,要不是左邊,要不是右邊,不會存在第三種可能,這主要是由於以前當運動員時候的目標和方式都很簡單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在這之後,我對事物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認為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一定只有對錯之分,之後,也越來越能理解,包容很多事,也越來越不那麼鋒芒畢露,越來越柔和。
運動員生涯給了我們很多財富,比如堅持,比如上進,比如樂觀,同時,由於中國的舉國體制使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沒有正常的文化學習,考慮問題,分析問題簡單粗暴,這給運動員退役後的生活帶來很多障礙,所以很多體育明星在職業生涯結束後生活的並不好,逐漸被人淡忘,能夠轉型成功的很少,生存技能太單一,離開了球場就沒有其他的亮點。
寫到這,其實有很多感慨,有一些難受,運動員短暫的職業生涯不能夠養活他們一輩子,羽毛球等互動類項目的運動員還好,即使什麼都不會都還能有找你學球的,但對於田徑,跳水等項目,退役後乾嘛呢?
文章完,下週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