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蔡贇奧運回望(完結篇):技術和速度,誰領風騷



蔡贇奧運回望(完結篇):技術和速度,誰領風騷

羽毛球運動的每一次發展,都來自於顛覆傳統,打破現有的平衡關係,製造矛盾,形成新的鬥爭局面。有能力在新的鬥爭局面中取得胜勢地位的球員,就將成為羽壇新的霸主。但正如成語“青出於藍”所表達的,任何新的霸主,其本身絕不可能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必然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又對傳統的內容去粗取精,再加上有針對性的創新,而形成的新內容。也就是說,儘管顛覆了傳統,但我們永遠也無法脫離傳統。由此可見,再次推翻新的霸主的辦法,也還是要從傳統中得到,我們應該客觀地分析目前最需要打破的是什麼,從而找到下一次顛覆的鑰匙。羽毛球運動的兩大主要能力,是技術和速度,每一次革新,都逃不出這兩者的相互制約,不是技術限制了速度,就是速度壓制了技術。這個規律在單打項目中尤為明顯,技術型球員有佐戈,拉爾森,孫俊,陳鋒,葉成旺,李鉉一,陶菲克,王蓮香,張海麗,龔智超等等,而速度型球員則有阿爾比,蓋德,董炯,陳剛,林丹,李宗偉,馬丁,葉釗穎,馬林等等。


羽壇名宿眾多,他們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奉獻了許多經典對局,難以盡述卻歷歷在目。 96年湯杯小組賽,印尼對韓國的第一單打,佐戈對陣大器晚成的韓國名將樸星宇,第一局就打了59分鐘。須知那可是有換發球的時代,那場球樸星宇最終脫力而敗。當時的技術型打法霸主佐戈先生展現了埃塞俄比亞長跑選手式的耐久能力。而我們看到作為當代速度型打法的代表人物,馬林的技術其實非常全面,前後場手法單獨拿出來比較也是很出眾的。但她並不迷戀技術,而是一貫堅定於快速進攻打法之中,優秀的手法服務於這一打法而不高於打法,是戰略高於戰術的先進思想。所以我們不應該單純的認為速度型球員技術都是不行的,或者技術型球員就一定會五分鐘抽筋,這都是狹隘的片面理解。隨著羽毛球運動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各國球員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必然趨勢,沒有明顯漏洞又有絕對優勢技術的球員,才有機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過去那種一招鮮吃遍天,靠一兩個絕招打天下的好日子再也回不來了,贏球變得越來越困難。雙打項目一直是韓國隊的看家法寶,本次奧運會他們精英盡出,卻在三個項目上只收穫一塊銅牌,這很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在分站賽里面砍瓜切菜的韓國人,成了其他國家選手的突破口呢?之前我談過被人吃透的問題,但對於這些能走到奧運舞台的人來說,相互之間都是沒什麼秘密的,都是互相吃透的。我們總不能說李龍大輸給雙蔚組合是因為他不了解對方打法所致吧,所以這肯定不是問題的答案。我想日本隊總教練朴柱奉應該是最能料敵於先的那個人——進攻型打法也許就要階段性的走到盡頭了。這個苗頭或許還不是很明顯,但比賽結果勝於雄辯。男女雙的冠軍都戰勝了以進攻為特點的對手,混雙半決賽,世界上攻擊能力最好的兩對組合雙雙落敗,殺球機器高成炫同學連前四都沒進。2004年的NBA總冠軍,是場場得分不過百的活塞隊。拉里布朗教練說過,進攻再強的人,總有投不進的時候,我們在這種時候把球投進,就是4分。這種戰術在本次奧運會的雙打比賽中被廣泛使用,在對方進攻未果之後反擊得分的次數,決定著大部分比賽的勝負。我們簡單的展望一下,防守型打法(準確地說應該是先防守型打法)的成功,必然造成大家都重視防守的訓練。但防守是比進攻更難的,因為進攻只需要執行自己的計劃,而防守需要預判對手的計劃,再拿出應對辦法。這樣一來,那些只會某一種打法的粗線條球員就逐漸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專多能,能幹很多活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就是我們常說的技術型球員了,這就是我目前的結論。奧運評論和回顧系列到今天就結束了,感謝新老讀者整個奧運期間的陪伴。我們在後台收到了很多留言,有表達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的,也有提出建議和批評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對事件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引發大家的議論。任何人留下的只言片語,都是我們前進和奮鬥的無限動力,是新媒體成長的寶貴養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