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學藝記丨前大馬教頭教你反拍高遠

學藝記丨前大馬教頭教你反拍高遠
李士偉教練版本的反拍高遠球非常有特點。今天繼續這個話題,上一期《學藝記13丨前大馬教頭教你反拍高遠 》寫了反拍高遠球的步法相關的細節,今天專門講講手法上的細節。


(藍衣反拍高遠球回直線)

(藍衣反拍高遠球回斜線)
一、手指發力的原理(1)槓桿原理
(槓桿原理,注意這是一個費力槓桿,抗力臂明顯大於施力臂)

(前3指架槓桿,後3指壓槓桿)
菜師兄以前一直搞錯了一個問題,就是李老教授的握拍方法和手指的組合方式並非為了省力。因為這樣的組合實際上是一個費力槓桿。抗力臂遠遠大於施力臂。但是這樣的組合有個好處就是能夠讓拍頭獲得更多的加速距離和速度。注意這裡還有一個關鍵,雖然是費力槓桿,但抗力並不大,就是球拍的自重80克上下而已,手指完全是有能力撬動。
(2)手指的細節
(注意中指的位置和鬆緊程度)

(注意大拇指發力完成後斜頂拍柄,小拇指有一半懸空;不懸空也不是錯的)

(李老反拍的精髓,發力前略微打開後三指,準備擠壓拍柄發力擊球)
這裡說一哈手指在發力過程中的分配。大拇指和食指主要起槓桿的支點作用。小拇指和無名指扮演施力者的角色。這裡尤其要提一下中指,中指即扮演支點的作用,又扮演施力者的作用。
關於小拇指發力完成後一半懸空,這是個人習慣,之所以這樣有兩個目的:一是整體握拍靠後相當於加大了抗力臂,能獲得更快的拍頭加速度。二是小拇指靠後可以略微加長施力臂,以更小的力量撬動拍頭。
二、拍面軌跡(1)常見錯誤:沒有外旋的揮拍


(沒有外旋的揮拍軌跡)

(沒有外旋的揮拍軌跡)
沒有外旋的揮拍相對生硬,有點像反拍扑球的感覺,不適合反拍高遠球這種有一定揮拍距離的發力方式。
(2)正確軌跡:帶有外旋的揮拍


(帶有外旋的揮拍軌跡)

(帶有外旋的揮拍軌跡)
發力前拍面對向臉的一側,而到發力的終點拍面正對正前方(出球方向),在球拍的上升過程中會有一個微小的外旋。
(3)揮拍的終點


(李老不推崇這種揮拍幅度過大方式)

(李老推崇這種帶有製動感覺,即打即停,擊球後有回彈效果)很顯然揮拍軌跡相對較小,利於擊球的準心,同時發力緊湊也可更利於力量的傳導。
三、擊球點及重心
(擊球點在肩膀上方外側一點,重心在右腳)

(擊球點在肩膀外側上方,擊球瞬間可能離地)
菜師兄個人的經驗:最好的擊球點並不在頭頂正上方或肩膀正上方,而是在肩膀上方外側一點,不要去追求“擊球瞬間手臂貼緊耳朵”。同時擊球時的重心明顯壓向右側身體。擊球瞬間右腳可能會輕微的離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