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40年來男單技戰術變革史到2005年世錦賽男單決賽技戰術

40年來男單技戰術變革史到2005年世錦賽男單決賽技戰術
作者 : (玄鐵)http://bestmintonhk.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extra=page%3D46


2005年陶菲克奪得世錦賽男單冠軍的時候,隨後兩屆,中國的林丹一支獨秀,陶菲克因種種原因出現狀態下滑,而李宗偉在心態調整方面仍未跨得過自設的障礙,索尼在技戰術綜合能力上還未臻一流境界,蓋德隨強但畢竟已是孫俊年代的人了,所謂焦點之戰的競爭之激烈程度較以往已經開始下降。因此集中討論2005年以前的40年來男單技戰術變革史,不但是一個回顧經典比賽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風雲人物的過程。

一、40年男單技戰術變革史
作者:玄鐵重劍

現今的男單比賽,已經很鮮見發球採用高遠球,其背後所體現的就是現今男單比賽的速度、力量、進攻性比以往更加強大了,幾乎每個一流高手的後場能力都很強,每個一流高手在後場都具備一錘定音的能力,這是趙劍華那個年代的球員所普遍缺乏的,也正因為當年的球速較慢,拉吊的回合較多,有更充裕的時間發揮手上技術,所以以往的運動員看起來技術要比現在的要細膩得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羽毛球運動也在不斷因應潮流發展,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近十五年來的八位世界冠軍名字吧:趙劍華(91)、佐戈(93)、阿爾比(95)、拉斯姆森(97)、孫俊(99)、葉城萬(01)、夏煊澤(03)、陶菲克(05);還有奧運史上的五位男單冠軍:楊陽(88年.表演賽)、魏仁芳(92)、拉爾森(96)、吉新鵬(00)、陶菲克(04)。
在楊陽、趙劍華之前,男單的代表人物有湯仙虎、侯加昌、方凱祥、梁海量、林水鏡等等,這些六至八十年代的頂尖高手,基本以慢拉慢吊的打法為主,其中福建的湯仙虎對羽毛球技術的重要貢獻主要是在手法改革上,他發展了平高球技術,這對於以往拉吊採用的高遠球技術在速度上提高了一步;然後是廣東的方凱祥,他發展了步法上的蹬跨技術,包括頭頂後場的單腳起跳技術,他們的這兩個重要改革將羽毛球運動的速度提升了一大截,使中國羽毛球稱雄於國際,也形成了中國專業羽毛球界中“福建隊手法、廣東隊步法”的傳統認識,奠定了國內羽毛球界福建和廣東當年的泰山北斗地位。隨後印尼的梁海量發明了後場雙腳起跳技術,使羽毛球的速度又提升了一大截,使這種凶狠的進攻型打法逐漸成為印尼的特色,林水鏡的成為了代表性人物。

然後呢?楊陽、趙劍華(別再說中國隊沒有天才了)又將以上這各種打法結合起來,更參考了歐洲球員的反手技術,將羽毛球的技術發展得更為全面,其中趙劍華快速的進攻型打法成為了整個世界羽壇的技術發展潮流。 “快”、“狠”、“準”、“活”成為概括羽毛球完美的技戰術特色的四個著名字眼。趙劍華以後,魏仁芳、佐戈、阿爾比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一個比一個狠,到了阿爾比登頂的那年,這個進攻犀利的印尼人充分證明了羽毛球運動的後場扣殺可以成為左右比賽勝負的關鍵,通過高遠球將對手牽制在後場的觀念在他手上被殺得支離破碎,而他因此也成為了近十五年來公認的手上技術最粗糙的世界冠軍。其後,比之速度更快、扣殺更狠的董炯出現了,速度快、突擊快的孫俊也出現了,當然還有蓋德。董炯淡出的時候,孫俊和蓋德是當時速度最快的男單運動員,在速度達到某種境界以後,他們面前再沒有追趕目標了,於是將更細膩的技術融入到速度裡面,羽毛球打法在他們手上除了表現得更加快外,各種細膩的技術逐漸抬頭,而這時他們的速度已經遠非趙劍華、楊陽年代可比;但是他們在高速運動戰中也很難達到楊、趙那種技術上的頂峰層次。

那時的技術頂峰層次是什麼境界呢?當年楊陽全盛時期參加一個韓國公開賽,在與某位韓國運動員比賽時,韓國司線員出了很多損招,楊陽打很多壓線的好球,或者只要稍接近邊線全部被判界外,主裁判看不過眼,換了多名司線都是這樣,最後楊陽還是“輸”了比賽,教練對他說:“你就別把球殺那麼邊嘛。”楊陽說:“我都習慣了,那麼大的球場,我眼裡就只有那些邊線,不殺那麼邊就不知道該怎麼打球。”

言歸正傳,在孫俊、蓋德之後,葉城萬出現了,他屬於大器晚成之類,出道比孫俊、蓋德更早,他表現更突出的地方在於其出神入化的網前技術,而他在速度、其他技術環節方面也並不落後於孫俊、蓋德,在那個時期,他接連以大優勢擊敗過孫俊和蓋德等國際一流高手,震驚羽壇,連心高氣傲的李永波也不得不承認當時國內網前技術最好的孫俊也和葉城萬存在不少的差距;98年曼谷亞運決賽,董炯在劣勢下依靠多次換新球的戰術,讓葉城萬無法精確適應球感,最終才艱難奪冠,在這場扣殺並不算多的比賽中,差不多耗費了5筒羽毛球,有很多球換下來還是新簇簇的;2000年奧運會,孫俊挾著99年世錦賽冠軍的頭銜,拼盡全力仍不敵年齡大過自己的葉城萬,在16強黯然出局。在葉誠萬之後,男單技術潮流在繼續強化體能、提高速度、力量的基礎上對網前技術越來越重視,夏煊澤、吉新鵬、陶菲克都是進攻技術很好的高手,後場殺球凌厲,而發球中採用高遠球戰術在這些高手對決中越來越少見了,發短球搶攻戰術逐漸成為主流,這其中中國隊將訓練重點放在速度、力量這些個人能力方面,而印尼隊則重視網前技術。隨著中國隊在夏煊澤之後出現更快更狠的陳宏、林丹、鮑春來,將這些人的速度、能力和十幾年前的頂尖高手一比,你會發覺高出很多個檔次,他們在主動進攻的時候威脅極大,但在相持、被動狀態中的技術手法卻遠不如他們的前輩細膩和多變了。反觀印尼隊在速度、力量方面則普遍不如中國隊員,但技術卻越來越好,尤其在網前技術方面,出拍時間很短,但依然可以控制出高質量的網前球,而兩隊頂尖高手的對決,往往成為了速度與技術的對決,剛與柔的碰撞。

回顧兩大羽壇王國的歷史,你會發現他們均不同程度的“背叛”了他們的前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