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廣州是如何成為世界羽球名城的?

廣州是如何成為世界羽球名城的?
今天開始,小編用幾期給大家炒冷飯,分享一下自己在2015年畢業時寫的論文。記得當時花了兩個月寫這論文是因為兩個熱愛:熱愛羽毛球、熱愛廣州這座城市。但失望的是答辯時老師懷疑我是抄的,只給了我比及格多1.5分的分數。現在分享的心情或許少了當年的不甘,但依然保持了當年的兩個熱愛。今天摘錄了一些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

答辯時的我是這樣子的

一、六位專業人士談廣州羽壇眾所周知廣州市是一座世界羽毛球名城。從2000的世界羽毛球青年錦標賽至2013年的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廣州市舉辦過除奧運會之外的所有世界最高級別的羽毛球國際賽事。也就是這13年期間,廣州市的羽毛球運動推廣普及程度達到了高峰。
廣州棄辦2014—2018年中國羽毛球公開賽,羽毛球的未來發展或許遭到要挾。羽毛球在廣州發展多年,發展進程中必定存在各種問題。愛羽客小編採訪了以下廣州市內羽毛球界6位從事不同行業而又在該行業有豐富經驗的權威人士,從不同的方面得出廣州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再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出解決方法和未來發展的設想。


這6位專業人士分別是:楊乘風先生,曾任世界羽聯開發部主任、廣州亞運會羽毛球項目主管。從2005年開始,在廣州負責國際賽事招商、推廣、策劃。
吳迪西老師,第一位廣州籍的羽毛球世界冠軍,退役後從事羽毛球場館運營等。
張潔雯副主任,2004年雅典奧運會羽毛球女子雙打冠軍,退役後曾任廣州市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
高偉昆先生,原廣州市羽毛球隊隊員,退役後在在民間全方位從事羽毛球推廣工作。
余嘉欣先生,廣東電視台體育頻道羽毛球賽事解說員,新聞主播,編輯。
傅漢洵先生,被譽為“廣州羽毛球之父”,上世紀1960年從印尼歸國,曾教出吳迪西至謝杏芳等6位廣州籍世界冠軍,被世界羽聯授予“對羽毛球運動作出突出貢獻獎”。
二、廣州羽毛球為何這麼火?1.廣東省隊成績好廣州市民喜歡羽毛球,最開始的原因是上世紀凡是舉辦全國性羽毛球比賽,冠軍一定非廣東或福建莫屬。成績好的運動項目自然吸引很多群眾關注,加上廣東省隊一直在廣州市二沙島訓練,廣州市民能夠近距離接觸省隊,廣州市的羽毛球氛圍也就從此開始了。

2.羽球推廣從娃娃抓起廣州市羽毛球運動最初的廣泛推廣,是由於當時從印尼回來的華僑傅漢洵先生在廣州設置了一個中小學校園推廣網絡。所謂的中小學推廣網絡,是在廣州市內的一些中小學設點,建立最早一批羽毛球重點學校。傅漢洵先生培養了一群早期的羽毛球專項體育教師到這些設有羽毛球特色的中小學當教練。這些羽毛球專項體育老師在當時從校園開始培養中小學生打羽毛球,最早期廣州市的羽毛球群眾推廣也就是這樣開始。
校園羽毛球推廣

最早期羽毛球重點學校已經有成立校隊,教練會從校隊中選出優秀的苗子到廣州舊體育館進行集訓。傅漢洵這套中小學校園推廣網絡一直沿用至今,以我較熟悉的廣州籍世界冠軍謝杏芳為例,她小學就讀於濱江東路小學,中學掛讀於廣州市南武中學。濱江東路小學和廣州市南武中學就是最早期的羽毛球重點學校。時至今日,這些當年的羽毛球重點學校已演變成羽毛球傳統項目學校。
謝杏芳

3.以前經濟條件製約市民打球受困於當時經濟條件較差,物資不是很豐富,到場館打羽毛球的人很少,更不用說有沒有私人羽毛球館了。當時的羽毛球館全是政府出資的體育館,例如二沙島的廣東省體育館、荔灣路的荔灣體育館、中國大酒店對面的錦漢車站體育館(上文說到的廣州舊體育館)。當時廣州市內能進行羽毛球運動的體育館屈指可數,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為省、市、區各級專業的運動隊進行訓練。當時也有市民在這些體育館的空閒時段內打球,但當時還沒有現在的租賃行為,市民到這些體育館打球都是委託熟人的關係免費進場。當時政府對體育館的管理可以說是免費但不公開,托熟人進場打球也是當時的“潛規則”了。

張潔雯(左)與搭檔楊維

4.廣州出了很多世界冠軍
廣州市培養出本土羽毛球世界冠軍,吳迪西老師自然而然成為第一支廣州市羽毛球運動發展的催化劑。吳迪西老師在1982年首次成為世界冠軍,當時正值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開始有電視機。電視機的出現也是把這項運動推向一個高潮,但未必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
吳迪西憶述老師當年奪得世界冠軍獎座,後來家人告知,那時候只是在一個廣場被放著一台電視機,廣場上很多人共同目睹她奪冠的一刻。在那個年代,無論是什麼體育項目,只要是我國出了世界冠軍,群眾就會自發到街上放鞭炮,遊行等多種方式慶祝,以表達愛國的熱情,更何況培養了本土世界冠軍的廣州市。
也就從上世紀80年代年起,廣州市民更加熱愛羽毛球這項能為本土城市居民帶來榮耀的運動。後來廣州出現了勞玉晶、關渭貞、張潔雯、謝杏芳等世界冠軍後,廣州市民對羽毛球的熱愛越來越加深了。

5.早期私人承包公辦體育館的運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廣州市民開始熱愛羽毛球,但如上文說到上世紀物資缺乏,打羽毛球的市民少,球館基本是政府出資建設的,市民還未熱愛“打”羽毛球。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大約2000年開始,廣州才出現個別的私人球館。
荔灣體育館

吳迪西老師在2003年開始承包荔灣體育館二樓經營,從事羽毛球場租賃、羽毛球教學、羽毛球業餘賽事策劃執行。當時正好是荔灣體育館需要維修,但是政府未有這方面的預算,於是荔灣體育館以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名義向銀行貸款約300萬用作為體育館重新裝修。由於考慮到還貸壓力,這歸政府所有的體育館於是就轉讓給私人經營,目的就是能每月可以收取穩定的租金用作還貸。
當時吳迪西老師承包球館後,就利用這10片羽毛球場創下年營業額186萬的數字,有能力支付150萬的租金。對比起廣州市某工人文化宮(同樣是10片羽毛球場),現在的營業額指標才是120萬,對比可見吳迪西老師對羽毛球館的經營手段確實有一套。

三、廣州市羽毛球市場逐步形成
廠房改革為羽毛球館發展提供了條件
廣州私營羽毛球館的增長發展,是因為2000後廣州市的廠房改革,廣州開始加速發展房地產,很多從事生產或加工的企業都搬離廣州,但即使有發展商圈了廠房的地,但在規定的期限內是不得改動廠房所在的地塊,只能把廠房改造成倉庫、攝影棚等,到現在已經規定廠房地塊不能商用,只能改建。廠房改革前,廣州已經有不少熱愛羽毛球的市民,但活動的地點除了在上文提到的政府公立體育館,就是在一些露天的廣場空地。
廠房改革後,當時一些羽毛球愛好者也看到了商機,把廠房裝修改造成羽毛球館,讓更多的市民能有選擇性地到硬件條件更好的私營羽毛球館打球。廣州這個城市的市民本來就有對打羽毛球的需求,廠房改革創造了私營羽毛球館的供給,於是,就是形成廣州羽毛球的民間市場。
退役選手推廣羽毛球

比如世界冠軍吳迪西老師承包荔灣體育館後,不斷舉辦業餘羽毛球賽事,也拉了很多政府單位的活動到體育館舉行,幾乎每個星期都起碼有一次的包場活動。 2000年前,廣州市的羽毛球活動都是由政府主導,民間主導的基本是從2000年後開始。吳迪西老師認為,2000年後,廣州市舉辦羽毛球國際賽事雖然是帶動了廣州市的羽毛球市場,但是不是一種主導行為。
她承認廣州舉辦羽毛球國際大賽為廣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羽毛球氛圍,但觀看羽毛球比賽和打羽毛球市兩碼事,她覺得廣州市民喜歡打羽毛球多於看羽毛球賽。她認為廣州市羽毛球氛圍之所以好,是因為本來就有眾多的業餘羽毛球愛好者;而這些愛好者大部分人之所以熱愛羽毛球,是因為基層的羽毛球群眾活動開展得好且多;羽毛球群眾活動開展得好且多,給予了市民對羽毛球運動親身體驗的平台,這才是讓眾多市民熱愛羽毛球的原因和關鍵,廣州市的羽毛球市場其實也是因為這樣而真正形成。
2009年廣州蘇迪曼杯

吳迪西老師以她創辦的IT行業羽毛球賽為例,這比賽參賽人數逐年增加,而且報名費用高達260元每人。我剛好也從第一屆到現在參加了這賽事,發現從第二屆開始,參賽的單位已經不僅於IT行業,其中開始有市衛生局等政府機關,廣鋼集團等國企。這比賽參賽的隊伍數量越來越多,組別從原來只有一個組到去年已經分為甲乙丙三組。
廣州市確實有太多的民間主導的業餘比賽,除了出現成熟著名的業餘賽事IP,還有很多羽毛球用品品牌甚至是其他行業品牌組織的賽事,一些企業單位或行業協會也會組織內部賽事,一些不會打球的員工也被拉去參賽,這些賽事活動都為廣州市民創造了太多的羽毛球運動體驗。像“市長杯”這樣的品牌業餘賽事,現在已經發展得不能停辦的地步。
廣州“市長杯”羽毛球賽

這些業餘比賽對比起現在的全國羽毛球錦標賽和羽超聯賽,全國羽毛球錦標賽的體育館出現空空如也的情況;至於羽超聯賽,當沒有大牌球星時,也出現送票也未必有人看,要發動群眾進場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