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丹麥教父”張連營,揭秘羽球發力訣竅

他是天津爺們,更是世界羽壇的“丹麥教父”

“丹麥教父”張連營,揭秘羽球發力訣竅

今天的文章繼續帶來張連營教練關於羽毛球發力方面的分析。因為今天的內容涉及力量的傳接,在內容開始之前菜師兄先帶大家簡單了解一哈“動力鏈”的理論。

一、什麼是動力鏈動力鏈理論最早在1875年提出,最初的定義很簡單:指幾個相鄰的關節所組成的複雜動作單元。可以理解為人體的關節和骨骼像一堆聯動的齒輪和槓桿在工作,幫助人體完成一個個所需的運動動作結構。這堆齒輪和槓桿,有的負責驅動,有的負責傳力,有的負責穩定性。 (實際上一個關節可能同時具有多種功能,只是偏向某一種)

二、動力鏈的三個核心概念(1)動力鏈模型在動力鏈理論中,關節是運動的最小單位。諸多的關節運動協作產生了整體上的複雜動作。每一個關節的功能都決定了整體性的動作表現,同時任何一個關節的受阻都會導致整體性動作的失衡。關節的功能從生物力學的角度看主要有兩種:靈活(M,mobility)和穩定(S,stability)。

(2)開鏈在運動中通過動作結構產生力量,如果這些力量改變了外界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樣的動力鏈就是開鏈。比如揮拍就是開鏈運動,通常上肢的運動都以開鍊為主,更佳趨於靈活性。

(3)閉鏈在運動中通過動作結構產生力量,但沒有推動外界的物體,比如下肢的蹬轉(沒有推動地板),就是閉鏈,通常下肢最擅長、做的最多的運動就是閉鏈運動,更佳趨於穩定性。

三、發力的前提是:打準球,及打準球的策略(1)上肢的揮拍幅度不要過大

(上肢晃動過大,就超過了軀乾及肩關節能夠承受的穩定範圍,導致發力渙散及擊球點不穩)

(甩胳膊打球實際上就是犧牲了整體動作的穩定性,同時更易導致肩、肘關節的損傷)
張指導強調揮軀幹(腰)和上肢(球拍)連接,實際上就是把發力看做一個動力鏈,當上肢晃動(揮拍)幅度過大,相當於超出了軀幹、肩關節的穩定性範圍,這樣也必將導致發力的渙散和拍面擊球準心的下降。
(2)腰(髖+脊柱)的幅度不要轉動過大

(雖然轉髖+腰能利於發力,但是大幅度的轉髖+腰會影響擊球的方向感)
在動力鏈機構中,髖部跟靈活性關係很大,脊柱跟穩定性關係很大。但同時髖部除了靈活性以外也關係到上肢發力的穩定性,所以適度的轉髖+腰是合理的,但強調大幅度轉髖+腰反而會影響發力的方向感。
(3)簡化揮拍的步驟

(好的揮拍:拿起來就打,節奏1、2 )

(好的節奏:1、2)張指導推崇“拿起來就打”,準備動作完了直接打球。在節奏上開看,揮拍動作只有兩拍(1、2)。

(不好的揮拍:加大揮拍的距離,有點繞的感覺,揮拍節奏變成1、2、3)

(不好的揮拍,節奏變成1、2、3,增加揮拍的距離,整體連貫變慢了)
張指導不推崇把揮拍的步驟分為三拍(1、2、3)來練習,而是主張拿起來就打(準備動作完了就打),揮拍節奏變成1、2。同時注意簡化的揮拍結構讓發力傳遞更傾向於集中在一條直線上。
(4)收力的細節:發力瞬間要“頓”一下

(發力瞬間有個“剎車”的感覺,這也是手指攥緊的瞬間)

(張指導放慢揮拍的軌跡,擊球瞬間“頓”了一下+再慣性向前揮拍)
張指導這個“頓”一下的示範中有誇大的表現,實際揮拍中可能不會這麼明顯。關於擊球瞬間要“頓”一哈,這個理解其實和李士偉教練的講法有相似住處。這個收力產生的“制動”很多球友會批評可能容易導致手腕受傷,但實際運用中“制動”的幅度是很小的。同時這個“制動”的存在也說明了強調手指發力(一瞬間攥緊球拍),以及製動的感覺更利於找准擊球點。

二、發力的精髓在於手指(1)手指“攥緊”發力

(最後擊球瞬間有一個“攥緊”的動作)

(擊球瞬間有明顯的“攥緊”手指發力)


記住張指導的兩句話:所有的技術都需要手指發力;重要是手指發力而不是手腕發力。同時這個動作也呼應了他強調的在擊球瞬間揮拍會有“頓”一下的感覺。
(2)注意力量的連接:腳與腰的連接,腰與球拍(肩、手臂)的連接

(發球為例:一個流程的發力過程,腳帶動腰,腰帶動手臂)

(發球為例:一個流程的發力過程)

(高遠球揮拍為例:下肢+腰+上肢,形成了流暢的連接)

(高遠球示範)
張指導強調的力量連接在菜師兄看來其實就是“動力鏈”理論的應用。在符合關節解剖結構的前提下,全身盡量協作+協調發力。下肢更趨於穩定性,上肢更趨於靈活性,軀幹即強調穩定又帶有一定的靈活性。

彩蛋 如何判別發力好壞小方法:擊球聲音是否“清脆”

(張指導用“擊掌”比喻,越好的發力聲音越清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