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將有王蓮香的影子
蔡贇:印尼隊的問題在哪裡 他們簡直"青青不接"有人說安妮同學身上依稀看到王蓮香的影子,此話不假,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一向是衡量體係是否能經受時間考驗的標準。
舉過頭頂的發球,內扣的上網跨步腳型,不舉拍的迷之封網等等,作為世界第一技術型球隊的標籤,更勝於那些過目而忘的獎杯和冠軍,讓你一看到這樣打球的人,就立馬判斷出他們的國籍。其實這就是我們心中對羽毛球本身魅力的認可了。
能人所不能體現出技術的唯一性,印尼隊的這些標籤都具有這一性質,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對陶菲克反手的熱議。從他出道到退役再到今天,評論的數量大有赶超“還珠格格”重播次數的趨勢,卻從來沒說到點上。倒是由此引發的反手熱,突然就培養出了很多愛學反手殺球的愛好者,和看起來很會教反手的教練。
這裡我只說一條,陶菲克反手的過人之處,是當他轉過去背對你的時候你也不敢動,這件事在他的眾多模仿者身上是看不到的。至於反手能打到哪裡這種問題,只是技術能力差異而已,試問當今世界羽壇,能反手打後場者又有幾個做不到?很明顯只能做到大家都會的是成不了反手王的。
關於怎麼做到這個效果,我認為這屬於限制級內容,說出來可能有侵權之嫌,容我保留一點對陶菲克的尊重。
攝影:唐詩
今天還是來看印尼隊的問題,當下我們處於羽毛球市場化方興未艾的時期,可以把國家隊視為一個企業,企業文化作為核心價值,向外是否順應市場需求,向內又能否制定正確的選材標準,成為各國長線發展的燃眉之急。
具體說,就是從會打羽毛球嗎?到會打比賽嗎?到會打現在這種比賽嗎的鏈條關係。
攝影:唐詩
戴資穎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成功的現成例子,她之前會打球不會打比賽,被人說失誤多,後來會打比賽了,偶露鋒芒狙擊高手,輿論說她具備頂級實力但欠缺穩定性,進入2017年她凶光畢露,可以說終於學會“打現在的比賽”。
我們可以認為,戴資穎想打的羽毛球,和她會打的羽毛球,以及市場需要她打的羽毛球,在這裡得到了高度統一。
中國隊處在換血期,一天到晚被評論說青黃不接,我看大可不必過度擔憂,現在的印尼隊簡直是“青青不接”。唯一繼承了優良傳統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大概只剩AK組合了,據說他們小時候的教練是西吉特,可見現在的表現是對得起師父威名的。
攝影:唐詩
如果認為印尼隊的年輕球員,沒有繼承他們老一輩的技戰術特點,未免有點牽強,哪個印尼人不是印尼人教出來的?想不繼承有點難吧。所以現在不是繼承與否的問題,而是印尼的傳統是否應該加入一些時代特色的問題。
既然能從安妮身上看到王蓮香的影子,那就說明人家繼承得很好才對,可瘦弱的安妮經常被人壓後場壓到喘不過氣來,是不是有點好笑呢?印尼隊“細的”傳統是守住了,但是市場無情的說:你們不夠“粗”!
可靠的得分點是強隊的標誌,比如開瓶器林丹同學,又比如印尼隊湯杯五連冠時期的男雙五人組(印尼隊只報吳俊明一個替補,意思說他打任何位置並保證贏球)。
這種強大不僅體現在當時的比賽結果上,還反應出球隊底蘊的深厚程度,因為你必須有很多備胎,在百里挑一的良性競爭中,保證這個得分點的穩固。
所以AK的成績對於他們自身而言,是個人的成功,而對於印尼隊來說,是多年積澱的延續,是那二十幾對關有明的傳承。
回到開頭說的王蓮香,印尼女隊不給力的問題又不是今天才有,香姐之後有蜜雅,再之後呢?只能靠香姐的影子生活了,納西爾和波莉無疑是太會打球的人,可現在的比賽,贏家往往是那些相對沒那麼會打球的人。
當然,我不是說丹麥隊不會打球,現實是“黃黃不接”的丹麥隊根本不覺得自己老,同時他們也顯得比印尼隊更會經營現在這種比賽,更符合市場需求。
解決球隊發展方向的問題,印尼隊才有希望走出有價無市的困境。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網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