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佘宗明:支持林丹討薪,反思羽球的職業化欠缺

△林丹微博討薪(資料圖)


佘宗明:支持林丹討薪,反思羽球的職業化欠缺

若非林丹本人微博發的那份“關於粵羽俱樂部拖欠薪金的聲明”,很多人壓根就沒法相信,這位世界羽毛球歷史上唯一一位集奧運冠軍、世錦賽冠軍、世界杯冠軍、全英賽冠軍及多座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冠軍於一身的全滿貫球員,身份標籤裡會新添一個“討薪者”。
都知道,“討薪”這詞常跟“農民工”聯袂出現,久而久之,被欠薪者是弱勢群體或社會底層的認知,也嵌入了公眾的慣有思維中。而作為原來世界羽壇第一人的林丹,跟“討薪者”的固有人設似乎不搭。這種形象背離,也加劇著此事的輿論衝擊力:“連林丹都被欠薪了,普通人呢?”
但林丹及其6位隊友被欠薪,也有其衍生邏輯:林丹的外在名聲確實很高,可就他與粵羽俱樂部及經營方的僱傭關係看,他未必不是勞資博弈格局中的弱勢一方,也未必能撼動“資方強勢”的整體局面。事發後,粵羽俱樂部董事長兼總教練高軍錶示,“不止是他,就連我自己的薪水,也都沒有拿到”,也印證了這點。
林丹只是體育圈裡被欠薪的大咖中的一個。這些年來,乒乓球、足球等都曝出過欠薪事件,張怡寧、郜林都曾討過薪。 2014年,深圳紅鑽球員還集體控訴俱樂部欠薪,引發軒然大波。
運動員易成為經濟糾紛中的弱者,跟真正的球員工會闕如有直接關係。在國外,很多聯賽俱樂部也都欠過薪,像小羅當年從AC米蘭回到巴甲聯賽的弗拉門戈俱樂部後就被拖欠工資375萬巴西雷亞爾。而對於這類欠薪行為,很多國際主流聯賽管理者通常會發通牒,要求俱樂部在規定時間內付清全部欠款,否則扣除球隊積分,甚至吊銷其參賽資格,對其降級,讓其出現解體危機。
這裡面,就有專門的球員工會能有效地組織維權,給俱樂部、協會、聯盟等施壓的因素。 2010年西班牙球員工會號召球員罷工以反制欠薪,得到含西甲在內的四個級別聯賽100%支持,就是典型例子。球員工會本是球員討薪時最粗的大腿,也是成熟的職業化體育中不可或缺的製衡力量,能以“組織化維權”制約有“組織”的欠薪等行為。而無論欠薪事件多發還是球員工會不彰,背後還連著職業化的不足:雖然學得了人傢俱樂部、聯賽的“形”,但也只是徒有其形,很多機制體制仍未配套。
拿足球而言,2014年足協杯深足主場戰魯能,球員賽前抵達賽場後拉橫幅討薪、拿到欠條才登場,比賽中一度出現7打11(最終0:5慘敗),就成了鬧劇一場,也再度托出其時中國足球偽職業化問題的冰山一角:保證金制度、准入制度都闕如,陰陽合同成常態等。在德國,球員被欠薪,會由保證金先顛覆,再由聯賽聯盟、球員工會、俱樂部斡旋或打官司。
這或許也倒推了中國足改的節奏,今年1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足球運動管理中心正式註銷,足改攻堅也邁出了“管辦分離”的重要一步。而羽毛球的職業化程度,比足球籃球更低——無論是賽事組織還是盈利模式。再加上某些成熟聯賽模式下應有的製度缺位,欠薪糾紛難言偶然。
很多時候,市場化、契約化就是保障和平衡各方權益的最優路徑,體育職業化及與之對應的製度體系亦是如此。非職業化運作下,俱樂部、聯賽、運動員的關係也是失衡的,林丹們被欠薪,也難有製衡機制及時糾正調和。所以,支持林丹討薪,別止於一聲“力挺”,更要對欠薪問題衍生的土壤——羽球的職業化欠缺加以解剖。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