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拉的技術無比單調,你還學不學?
蔡贇:假動作非另類,在東南亞很平常
亨德拉打球動作很多。這句話懂球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我覺得對它的理解就未必人人到位了。誰打球動作不多呢?高吊殺搓推勾,每個手法還可以加上點、重、劈、收等副詞,又衍生出翻倍的數量。
這樣說來,業餘愛好者的動作才是最多的,因為大家善於模仿也樂於模仿。而專業球員就沒有這麼多閒情雅緻了,好不容易練熟個把技術,肯定是隨時要用的,那些相對不熟練的誰敢用啊,不怕失誤的嗎?
現在這種賽制分分都要買單,主動失誤多兩個就交代一局球。戴資穎在動作上的愛好倒是和業餘者一樣廣泛,可那些年失誤滿天飛的時候,只能過著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的生活。
所以亨德拉動作其實不多。頂級球員都有這種特點,趙導在解說中曾多次提及,殺球的不同手法的區分和運用問題,這裡我不一一列舉了,我想看球夠多的愛好者肯定比我記得清楚。可亨德拉哪會這麼多種殺球啊?他每次後場動作都一樣,雙腳側身起跳,不完全轉體,出球方向是球拍和自己左腳的連線。按趙導的標準,他充其量做到了動作一致性而已,真不知道所謂動作多的評價從何而來。所以手法一致性是個好聽的說法,說頂級球員都具備令人仰慕的手法單調性,好像聽起來有點彆扭。
李龍大不也是這樣嗎?我看他的後場也就只會個殺球而已,殺膩了就趕緊上網,讓柳延星繼續展現超強的單調性。 (弱弱地說一句,趙導講的那些附帶“點重劈收”等等屬性的殺球,其實我也不是很會的。)
亨德拉網前動作很多。這樣說總OK了吧,又回到前面的話,他做的事情我們所有人都在做,他多得到哪去呢,要說他的手法和別人不一樣的話,世上又有哪兩個人的手法能完全一樣?
而他自己又保有這麼牢固的一致性,亨德拉的推球和亨德拉的推球每次都是一樣的。同樣的來球情況,他也沒有經常切換接球模式的興趣,你打這裡他是這樣接,你打那裡他是那樣接,頂級球員的單調性放之全場皆準。準確的說法是亨德拉動作停頓很多。認為他動作多的人,基本上都生活在那些以第一時間出球為技術模板的國家。如果你去過東南亞,就知道那裡的人打平抽擋都是帶停頓的,他們的浪深入骨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不以之為另類。
他們認為羽毛球就是要玩手法的,像假動作這種概念,在我們的定義中游離於教材之外,雖然現在是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但我從來沒見過包含假動作的教學內容(即便有也是很雷人的)。而東南亞人民只覺得那是羽毛球的其中一個動作而已,停頓,拐來拐去,胯下等等,在他們看來都稀鬆平常。包容性大的羽毛球土壤能培養人對各種可能性的探索,我們通過亨德拉看到的,是這種思想在一個特別出眾的個體身上的展現。它需要多年的浸淫和沈淀,在手上功夫和頭腦日趨成熟的年紀,得到一個綜合的技術高度。能停頓的人,說明他能在你認為大多數人都要接球的時候等一下再接,他的頭腦和手法的餘量都大於你的思維和判斷,這也是球場上控制和反控制的基本條件。
好像一下子不知道該不該學亨德拉?我是這麼看的,如果你想學的是你認為你應該學他的那部分,就洗洗睡吧,哪個鬼才不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呢?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亨德拉的技術單調性——建立完整的技術模式,是所有球員的必經之路。你總不能在打了十幾年球之後,還要每次都想每種球都是怎麼接的問題吧。實際上來球情況無非就是那麼幾種,在與之對應的處理辦法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反复琢磨實驗,總結成敗得失,不斷去掉多餘的部分,就會形成亨德拉那樣的效果。水平趕不上他無所謂,我們可以做一個小規模的亨德拉嘛,前提是你必須做到和他一樣的單調。《士兵突擊》裡面有一段話說得好:你要想的不是怎樣成為一個特種兵,你應該善待自己,做好普通一兵。我們打球也是如此,炫技出風頭不過是東施效顰的後續手段,真正愛球的人,都在用心打好每一拍普通的球。普通的球都打好了,也就不普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