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混雙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較量,由男女球員的能力差距而帶來的张驰頓挫,是混雙比賽藝術性的集中體現。
如果贏比賽的辦法僅僅是尋找雙打球員中的馬琳,讓混雙變成男雙,這種態度所表達的,是否可以看做對羽毛球的某種認輸?即我除此之外就不會別的辦法了,或者說就不想別的辦法了。
(攝影:唐詩)
男球員衝網的打法,早年印尼老將林培雷和戴克斯都多有應用,這很難成為混雙的主流。但它閃爍著田忌賽馬的戰術思想光輝,總可以成為混雙打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縱覽世界羽壇各國,也沒有發現這種打法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在用一個辦法乾一樣的事,這已經不是審美疲勞,演美者也夠疲勞的了。
這樣說來我認為林丹和李宗偉再打四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約根森也同樣還是那麼堅挺。雖然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歐洲人都喜歡留大鬍子,但他們實際年齡確實沒有那一臉唏噓來得老。或許他們覺得太乾淨的臉會被人認為幼稚吧。
(攝影:唐詩)
在我看來也許約根森們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反正現在也沒有什麼更新奇的打法出來,一般的年輕人一時半會兒也乾不掉我,那我再打幾年多掙點錢又何樂而不為呢?
(攝影:唐詩)
我們不妨展開大膽的想像,林丹和李宗偉直到退役也沒有人能在球的內容上顛覆他們,而他們終於老到互相再也打不死對方的時候,終於主動和讚助商解約,不再打比賽了。
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羽毛球實在太無聊了,他們終於成為歷史上最不是因為打不贏球而退役的球員……
李俊慧/劉雨辰對於喜愛雙打的愛好者來說,是很好的範本。無論攻防相持,前中後各個高度的接球,都做到了身前接球,這是非常難做到的環節。
過去的一年我們共同關注過很多很多比賽了,大個被打轉身的例子比比皆是,難於贅述。因為身前接球做得好而贏球的,比如全英賽奪冠的“諾夫”兄弟,又如奧運會亞軍尤爾/佩蒂森。
(攝影:唐詩)
專業以下級別的球員都應該非常認真地看他們的球,用心觀察他們出球和跑位的細節。因為只有位置關係處理得非常得當的人,才能得到身前接球的權利,也因為他們能做到這些,才稱得上專業球員。
跟著新周期啟動的,還有“和蔡贇聊羽毛球”公眾號,無奈於現行規則之下羽毛球內容的緩慢發展,我對剛剛結束的日本公開賽,也只能有以上評論。
我們隨時關注世界羽壇的最新動向,和球迷分享最先進的技戰術思想,這期推送,權當是無米之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