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想讓出球更細膩?這個細節,90%的業餘球友都忽略了!

被忽視的發力空間有多重要?三句話幫你總結!


想讓出球更細膩?
這個細節,90%的業餘球友都忽略了!
同許多球類運動相似,羽毛球運動是一項空間的球類運動。但凡是空間內的球類運動,都會存在很多空間問題,今天就討論一下關於羽毛球運動中,在擊球時球與身體之間的距離與空間的問題。很多時候,這個關鍵問題並沒有被太多人重視。
足球運動中,我們看到不少專業球員在射門之前,會將球撥離身體一個距離,然後拔腳怒射;籃球運動中,我們看到球員會將整條手臂充分向上打開,然後發力投籃;乒乓球、網球,我們也見到球員們在身前、身側,進行大力回球……那麼羽毛球,我們可曾留意過這個擊球前的距離細節呢?

我曾經在不少情況下,得見以下幾種場景:場景一,打雙打,尤其是打混雙,男隊員在後面一個勁衝女隊員喊:“站網前!不要退!封死它! ”然而結局往往是前場的隊員面對來球一晃拍子,撲了個空、打到毛、或直接攔下網,後場隊員哀聲載道,前場隊員也垂頭自責;場景二,被對方平高球直接頂到反手底角,來不及調整步伐打頭頂球,就只有轉身反手回擊。而很多人往往喜歡直奔球落點而去,總是讓坐在場邊的我以為他們是要去爭搶一個頭球,結果往往就是離球太近而根本揮不開拍子,勉強打出反手球,通常也是軟弱無力;場景三,一個高球沒有起到位,對方痛殺一個追身球。本來殺球力道不是很大,但因為直奔身體正中而來,一時間無法思考該採用正手還是反手進行防守,於是只見球員目露驚惶、身體呆直、手握球拍如握一菜刀,還在正反手之間徘徊決斷之際,便被一球擊中正身!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但追究問題主要根源,歸納起來都是同一個:沒有拉開或讓出一個充分的擊球距離或擊球空間,導致擊球手感、力度、控制度均大幅下降我們在面對每一個來球,思考回擊方案之時,都不能忘記要預留空間或距離。針對業餘球員,以下幾種常見情況發生時,這個關鍵的距離與空間的問題還是容易被我們遺忘。 (下文中皆以右手持拍為例,左手球員請自行左右調換)

一、前場球員處理網前球,留出足夠空間雙打比賽,節奏速度快、反應時間短、攻防轉換頻繁,誰能更多搶到前後站位的機會,誰就更多的把握主動。因此在獲得前後站位的機會時,網前隊員很容易因為太過於想守好網前而過於靠近球網,結果就是上面場景一中所說的揮空、打毛、下網、被爆頭…
圖1 網前常規站位法

正確做法應當是在封網時適當拉開與球網的距離,一般封網的常規站位應當是在T字型偏後一兩步的位置(女隊員根據身高可以適當向前調整,但最多不能超過T字的橫線)。這個站位並不是死的,要隨著對方隊員的回球方式和後場隊友的出球方式進行前後左右微量調整(詳見圖1,微調方式本文暫時不議)。如果站位太靠前,當對方回擊網前球時,你的回球方式會顯得非常尷尬。球一過網就到了你的胸前,此時你的球拍也許是舉起的,然而你的大臂和小臂之間卻只能打開到一個詭異的銳角,這個該死的銳角會導致你完全失去擊球感覺,就更不要提幫你有效發力了,此時你唯一的選擇也許就只有回擋或回放,並且能把球打過網就謝天謝地了,就更不要妄想發力了。
圖2(a) 網前反手位兩步到位擊球步伐——左腳向左前探一步

圖2(b) 網前反手位兩步到位擊球步伐——(b)轉身,上重心,右腳出大步

有人會說,這樣的站位雖然拉開了合理的距離,也留足了反應的空間,但是看起來離網這麼遠,要是球過來了,來得及上網嗎?如果能盡量保持像圖1那樣的站位,當對方回網前,球過網之後,我們要根據來球線路採取不同步法上網搶點擊球。以右手持拍回擊網前左側反手區的小球舉例,來球在網前左路,左腳探出一步,重心快速跟進,右腳再立即跟上一大步(詳見圖2) ,就完全能夠揮拍打到最左側的球。此時的擊球由於我們拉開了距離,有非常足夠的空間讓我們施展步法、打開手臂、看準時機、快速作出判斷後發力推撲或順勢搓放。並且採用這樣的上網步伐擊球時,球總體來說還是位於我方的身前(觀察圖2中的b圖),也有助於我們用余光去觀察對手站位並採取相應回球手段。如果此時我們站在網前,面對最左側的來球,那我們就只有將腰部轉過近180度,完全在身側去攔球了(詳見圖3),此時的球完全在身體一側,雖然距離是有了,但我們的視線卻只能看到一側,無法在擊球的同時做到觀察對手站位了。
圖3 若是站位太靠前,只能像這樣去接網前反手位的球

二、處理反手位的高球,跑出合理空間無論在單打還是雙打中,反手擊球對於很多業餘選手來說都是一個瓶頸,邁過了就提升一大截,邁不過就繼續在初級水平熬更守夜。本文我們不討論反手擊球的各大要領(如果有大家興趣,以後可以專門抽空寫寫我個人對於反手的一些感悟)。今天我們只談一點,針對打反手球時候距離與空間的問題。
前面說了,我看到有些球友打反手球時不要命的向球的落點衝去,就像是足球運動員在爭頂頭球一樣(詳見圖4)。我想那一刻他們是忘了,足球運動員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身體,而站在羽毛球賽場的我們則不一樣,我們的手中有一把“劍”。因此,打反手高遠球時,不要忘了你那纖細修長的手臂,和你手中那支跟你的手臂差不多長的670多毫米的球拍,給它們留出足夠的施展空間吧。
圖4 反手習慣這種跑動線路的,上輩子都是喜歡爭頂頭球的足球高手

當球直奔後場底角而去,如果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時間,最好還是能夠右腳順步後撤調整為頭頂擊球。如果來不及,這個時候,就要留意跑動的方式了。以單打為例,一旦決定採用反手擊球,盡可能在對方剛一出球就要開始啟動,但首先要明確,跑動的終點不是球的落點,而是與球相離大約一臂之隔的位置。從單打的常規站位位置跑到最大的反手底角位置,一般也採用兩步後退法:轉身,後撤左腳,重心後靠同時右腳向右後方跨出一大步,同時擊球,擊球後右腳蹬地轉身小跳步回位。像這樣拉開適當距離、留出合適空間的反手擊球方式,會更容易助你發動全身力量去擊球。
有人也許要問,那萬一對方打我反手時,我本身站得就比較靠近反手,要是對方的來球與我身體相隔還不到一臂,那難道我還要向右側移動,以拉開合適的距離再擊球嗎?如果真有這樣的情況,那要么是對方的球沒有打到點子上,要么就是你自己沒有站到該站的點子上,建議最好還是積極地調整幾步,打頭頂球吧。
圖5 在決定反手回球之時,要立即明確這樣的跑動路線

圖6 反手移動線路與來球距離示意

三、處理追身球,讓出適量空間遇到打點準確的對手,最頭疼的就是四方拉吊和殺追身了,很多人也都吃過這樣的虧,殺你一個邊線,勉強接起一個球,緊跟著上來撲你一個追身,有時候明明判斷對方扑出界了,就是讓不開也接不到,這個時候真是恨不得將自己縮成一根擀麵杖來讓開這顆球,背景音樂我想應該是《let it go! 》。其實在接追身球的時候,這麼狹小而短促的一個節點,也涉及到一個擊球空間的問題。
當然,接追身球的情況跟前面兩者是不一樣的。時間上來說,追身球都是撲殺,時間短;空間上來說,球飛快地直奔身體而來,沒有辦法提前留或跑出空間。因此,只有靠“讓”,下肢不動,僅利用上半身的偏轉,來讓出一個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在接追身球的時候,我們是很難控制身體與球的距離的,如果能趕在球近身之前將其截擊回去,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追身球往往來勢兇猛,轉瞬即到眼前。因此我們這裡讓出一個空間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拉開與球的距離,更多的是為了給我們更好地控制和發力預留一個空間。

追身球的點一般大致分佈於三處:左右肩和胸口。處理左肩位置的追身球,多采用反手擊球,擋網前或起高球擺脫,通常身體向右讓開一個擊球空間,讓球的小動作還可輔助發力;處理胸口位置的追身球,多采用反手橫拍擋網,這個位置的追身球要回高球比較困難,身體依舊要往右側讓開一個小空間;最難受的應該就是右肩位置的追身球,如果能搶到前點,還能正手抽一拍平快球,但一旦被球近身,這個位置便只有身體迅速向左讓開一個空間,採用正手回網前球了,如果沒有能夠及時、迅速讓出空間,你只有盡可能將小臂往下沉來擋球了,即便如此,你的回球依舊很難過網。
面對以上提到的三種情況,處理球時,切記與球保持距離。當然,還有很多擊球方式,也需要我們留出足夠的空間和距離,這里便不再一一舉證。

上文總結起來,也就三句話:1.處理網前球,留出足夠空間;2.處理反手球,跑出合理空間;3.處理追身球,讓出適量空間。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霹靂布袋戲》,劇中有一人物,名為“留三分”,鬼梁兵府食客,藍袍持劍武生,武藝高超,濃眉肅穆,聲厚沉、性穩重,凡事慣留三分,但亦不乏武者自信。其實想來,打羽毛球亦當如此,回擊來球,空間多留三分;挑戰高手,自信多留三分;指點弱者,球品多留三分;羽球為友,熱愛多留三分。縱一身球技超群,也要知人外有人(“留三分”終死於閻魔旱魃之手)。自信常伴身,凡事留三分,武不用其極,樂交天下有緣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