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蔡贇視角:致敬偉大的對手李龍大

蔡贇視角:致敬偉大的對手李龍大

1.雙塔奇兵
李俊慧的殺球很有特色,他可以做到在任何區域都一步起跳下壓,這對於防守方來說不啻為一種很大的壓力。
但我認為不能只從單一方向思考問題,當前流行的防守方式,是挑平高球而不挑高遠球,目的是為了壓縮對手的動作時間,和限制對手的回球角度。具體說,就是球很低,如果你不快點殺就沒有高點了,同時也將失去進攻的連貫性。


這種半高不高的球,是不怎麼好吊球的,吊球容易高和慢,一旦控制不好,防守方立即衝網強攻。另一方面,殺這種半高不高的球,又不會太尖,有利於防守方迅速進入抽擋。
印馬日韓四國的男雙大致都是這個路子,可見這種防守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們應該看到,東南亞球員普遍身材矮小,因此他們長期形成的回球習慣,針對的都是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對手。

李俊慧劉雨辰被業界稱為雙塔組合,那麼他們和東南亞球員對抗的時候,往往是三樓對一樓的局面。這給對手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那些所謂的限制性挑球,到李俊慧這裡反而成了投其所好,可以說李俊慧就是殺這種半高球的專業戶,所以這也是一種慣性思維的弊端。
2.最後一課我們來看韓國公開賽男雙決賽首局5:4的這個球。

雙塔先獲得上手進攻機會,劉雨辰在此球中有兩次正手區放網,圖1是第一次。觀圖可見劉雨辰站位非常好,中線偏左,明確的頭頂區封網意識。
但李俊慧接下來這拍殺得就不夠準確了,他選擇大力殺柳延星的反手位置,目的是希望柳延星反手回抽最順手的直線,這樣正好把球“殺給前面那個人(這正是小唐同學欠缺的能力,這是題外話)”。但柳延星的防守不給力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接這拍球的點非常靠近身體,也就是被憋住了,所以他回的這個“變線”完全是被迫的,卻因禍得福的回到了空檔上。

正確的攻擊點應為韓國隊右側邊線,也就是柳延星的殘廢區,這樣他就只能回抽給劉雨辰了。
劉雨辰這個放網是軟手,他當然明白我們上面講的是理想結果。這個放網遵循的是自己不起球和讓對方起球的簡單規律(但掌握簡單規律就贏球是那些洗掉註冊的人在業餘比賽里幹的事),如果在網前僅僅能做到讓對方挑起來,就不是頂級球員了。
劉雨辰此球中的兩次放網,都被李龍大快速上網推直線,他貫徹的是韓國男雙低點也要將球盡快引入平抽擋的第一原則,圖1中的第一次由於柳延星之後沒有連貫到位,再次起球,李俊慧劉雨辰得以繼續進攻。

圖2是李俊慧的二次進攻,這拍殺得就很好,讓劉雨辰原地得到了封網,但劉雨辰的這拍重複了圖1李俊慧的錯誤,李龍大再次選擇了和圖1相同的回球路線。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同側進攻隊形中的右區中前場部分是一個安全區域,這裡離進攻方的兩個人都最遠,並且在攻方來接球時要照顧到後場和左區的大片空檔,因而不會有太多的回球選項,事實上劉雨辰的放網也說明了這一點。

不妨借鑒一下阿山亨德拉的進攻套路:他們在處理殺球之後的第一次封網的時候,基本都會選擇連續攻擊接球人,並且是一左一右的撲壓,那麼接球人要在速度很快的情況下,正、反手連續轉換接球,就很難擺脫防守了。想看這招,請回看2015年的世錦賽男雙決賽,那場球敗在這招之下的,正是今天的主角李龍大同學。

圖3中我標出了李龍大的衝網路線,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講過右側球員衝網進位的問題,這種叫策應跑位,無論是否接球都會製造進攻機會。
當然李龍大還是體現了精確的出球選點,他再次推直線的這拍,形成的是自己的進攻落位和劉雨辰的防守不落位。同時在李俊慧接球時形成中國隊反手區的大片空檔,所以這拍是明推李俊慧暗攻劉雨辰,而李俊慧的直線抽球又是遵循攻反手的簡單規律,但這回柳延星不需要移動,他的最後一拍打在劉雨辰身上,完全實現了李龍大的戰術意圖。

致敬
小小的細節,體現頂尖高手的老道,和年輕人的火候未足,這正是雙打的巔毫之妙,是喜愛雙打的人最高級的樂趣所在。雙打人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就是這種功在毫釐利在千里的細節,又以此為根本,演化出各領風騷的求勝之法。
很可惜,作為在雙混兩方面都有極高造詣的球員,李龍大完全說不上是老將,但論資歷也確實很少有人能出其右了。他征戰國際賽場多年,極少有大傷病,可謂之疾風勁草,戰績卓著而且球的內容豐富精彩,是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沉底好貨。

今天我向偉大的對手李龍大致敬,祝他的明天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