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你的發力順暢嗎——淺談制動,卸力,鎖肩,鎖肘,抖腕

你的發力順暢嗎——淺談制動,卸力,鎖肩,鎖肘,抖腕
寫下這個標題,是因為經常聽說有球友受傷了。或肩或肘,打球關節疼痛,無奈之下惜別球場。

其實我本人,就得過較嚴重的網球肘。打野球4年,前幾年,肘關節經常疼痛。直到大半年前,跟著熊熊教練學習,弄清了道理,按她的指導,逐步改進動作,網球 肘才徹底痊癒,沒有再出現傷痛。總結原因,除了原先動作不對外,對於網絡上的一些羽毛球熱門流行語,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並錯誤地被運用到自己的打球實 踐,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

先談制動。羽毛球的這個概念,不知緣何而來。我猜想,可能如同人站在車中,被一個急剎,上半身踉蹌向前;或者,如同衝上台階,中途一不留神被絆了腳,腳下 被制動,上半身便奮勇前撲。羽毛球強調發力自下而上,一級級傳遞,似乎與這第二點更類似,於是便衍生了羽毛球的製動一說。

上面的踉蹌前衝,出於腳下的被制動。打球時,身體各部位完成動作後的相對靜態(也即放鬆),更能給下一部位帶來運動的慣性和加速度。一級級加速,直至最後,導緻小臂和手腕的速度達到最大化,才有那快如鞭打的擊球。

這樣看來,制動一詞,不是形像生動,沒有問題嗎?我覺得,與兩例中人的被動摔倒不同,是打球前我們會主動給身體施加很大的力,並經過肩肘腕來傳遞。由關節 和肢體組成的人,不同於一根棍子(或武術的三節棍);而肩肘腕也決不是潤滑良好的萬向輪,不能被隨意制動。正在運動傳力的肩肘腕,你硬生生去急剎,去製 動,時間久了,帶來的必然是傷痛。它的運動方向和力的傳遞是必須講求科學,符合生理構造的。正確了,很暢通;不正確的話,力會鬱積在關節上,擊球質量差, 還極易造成發炎傷痛。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而正確的動作,貌似有製動,但那是表象。實質上是打球時力的短促爆發留給人的印象,或​​人體部位的松 緊 松。最後的那個松,就是發力後必不可少的卸力放鬆。
         
還有鎖肩鎖肘等流行語,也容易被初學者錯誤理解。在不明白道理的情況下,打球時刻意鎖定身體的某一運動部位,盲目地鎖肩或鎖肘,同樣容易受傷。以右手執拍為例,正手側高位擊球後,肩肘臂腕向左下方的彎曲隨動放鬆,是不受傷的重要措施,也是很自然的事。

說點實例吧。打正手位高球,要轉肩帶動頂肘。肩肘若不動,怎能順暢傳力?肘在被頂起後,排除假動作外,也貌似有個瞬間停頓。但那是很自然的現象,保證了小 臂被高速甩出。初學者要明白,肘的瞬間靜態,不是被刻意制動或鎖定。轉肩也同樣,轉到一定程度後會自然停頓,保證大臂及肘的被甩出。而重殺時,肩肘是萬萬 不能製動鎖定的。反手高遠球,當頂肘後展小臂時,肘彎的夾角在變化,但始終要小於180度,別讓大小臂形成直線,不讓肘關節別著勁,形成另類的鎖肘,也是 避免受傷的重要環節。

再談談手腕。以頭頂被動高遠球和點殺為例,當小臂及手腕揮到生理極限點時,會有個抖腕般的回彈動作。一定要明白,這不是刻意制動或鎖定,而是人體自我保護的自然條件反射,達到順勢放鬆卸力的目的。

歸納一下我的理解,鎖肩的本意,可能是要你在腿腰之力沒傳到之前,不要先去運動執拍手一側的肩部。而鎖肘的本意,就是避免你過多甩大臂。而對於製動,必不可少的配套就是放鬆卸力。明白了這些,會讓你避免很多傷痛。

漢字的表達,可以使人心領神會,也會讓人如入霧海。從我打球的經歷,對此深有體會。近日讀到confire先生的《制動,還是短促爆發? ……》一文(後附鏈接),他也針對與新手交流時,如何消除語言歧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他的觀點及跟帖中的一部分看法,我很認同。我的師傅熊熊教練,是 前八一隊運動員。她就從不、並反對使用制動、鎖肩鎖肘等概念。她強調頂肘的承上啟下和手腕連接小臂旋轉發力,及擊球後的即時放鬆卸力。強調正確合理的羽毛 球動作,一定是符合人體構造的,最自然、最順暢、最舒服的動作(後附部分免費教學視頻)。正是從她那裡,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在糾正錯誤動作,提高技術水平 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痊癒了自己的一些傷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