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蔡贇:大多數人都不太懂羽球教學

蔡贇:大多數人都不太懂羽球教學
蔡贇一針見血的指出目前羽球教學存在的問題昨天早上起床收到的一條微信:我們人類就像需要吃飯睡覺生孩子一樣,也需要美感。發這條微信的是我一位多年的好友,他說這是劉燁的法國太太說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應該說,我和這位老友對安娜的這句話,是所見略同。
跟隨這句話到來的,還有老友寄出的一份禮物,一部來自法國的書——《dada全球藝術啟蒙》。他說這禮物是送給我的兩個女兒,讓她們擁有和法國孩子一樣的藝術啟蒙資源。
我大致的翻看了一下,印證和延續著我對中西方教育差異的體會:我們總是習慣於教孩子事情怎麼做,而老外們則更注重告訴孩子事情的感覺,他們傳承的是意識而不是形態。


在火車上我又想起傳承意識還是形態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對比起來看,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學羽毛球那麼難了,教練教什麼,我們就練什麼,比賽就用什麼。問題是,這三個環節是否真的做到了互為因果?


現在我們的球員輸球的時候,往往說不出具體敗因,只有一句沒有發揮出平時的正常水平。在我看來比賽水平才是正常水平,平時那種都叫做超水平發揮,但人總是習慣於把最高值當做自己的正常水平。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少有人能告訴我們這些。

我們在看待現象級球員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我們肯定做不到,但認為羽毛球就是要像他那樣打。我們給予這樣的評價時,不會在意被評價者握拍沒有中空,上網跨步腳尖內扣,搓球不用手指。但,難道這些不都是訓練中天天被罵到耳朵都起老繭的細節嗎?
這就叫感覺,這種人不需要非常教科書式的技術,不需要戰術紀律,不需要固定打法,不需要狀態。當然如果能有這些我也是不反對的,但把這些融合起來變成一種合理的競技能力,並以此取得正確結果的,就是這個感覺。
我們從來都沒有能先知道過這個感覺,好像“從前有個畫派叫做印象派”這樣的教學開端,就是先告訴我們感覺的辦法,它並不急於要求我們做什麼,而是循循善誘的傳遞事物的本質,讓我們從高級的結果倒推出操作辦法,至於我們推出的是什麼辦法,沒有固定答案,也不要求我們有固定答案。


沿著基層教學的腳步,最終走到國家隊,是一條很漫長的求學之路,我相信無論走到哪一步,這路上的人都是有心走完全程的,所以引路人的責任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很明顯我們呈現的,是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每個人分別掌握到一些碎片式的技巧,整體卻不得章法。我認為原因就在於教學的本末倒置,大多數人停留在只知道馬走日像走田的認識高度,對於羽毛球的整體意識,都是一知半解。
現實點說,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諸如“這小孩根本練不出來,不過……,留著用吧……”之類的話。蔡贇這個符號或許是中國羽毛球招牌上好看的其中一個字,但這個符號背後包含著無數的苟且和不美好。


我想我真的不一定能達到羽毛球的彼岸,但我也許有機會獲知羽毛球的真諦,那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