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你天天摸它,但你未必懂它

你天天摸它,但你未必懂它
羽毛球強調運動員和器材互動。在註重人的因素(諸如體力、爆發力、運動技巧)之外,還必須切實全面地了解器材,才能達到人器合一的效果。
先測試一下:大家看這張圖,最先看到的是什麼?



剛勁的軀體?飛舞的姿態?霸道的引拍?


放大一些呢?

厚重的拍頭貼,兩層並不規則的手膠——對,手膠,我們今天的主角。球友們天天摸,卻不一定了解的一個關鍵配件。

看球有許多角度,器材是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種。羽毛球拍子、拍線和手膠是三個最明顯的,可以隨意搭配的部分,過去的器材分析,我們總習慣從球拍、拍線入 手,後者是直接觸球的介質,前者的材質、框型和中桿都能極大影響出球效果。而這其中真正和運動員的身體產生接觸的,是手膠。

器材並不能顯著提高你的水平。但可以真真切切改變你的習慣。這些習慣,有一部分來自於看似不起眼的手膠。

手膠,作為最貼近使用者的一個零部件,它以非常小的邊際影響力,在每一次擊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使用者產生影響。


單次擊球而言,會讓感知到某一個技術動作執行的有利或不利;長期而言,手膠的不同使用方法會造成使用者的傾向,演變成某一種技術流派或風格。

手膠看似普通,但其中文章不少。今天僅以我們習慣的定量分析法,談論不同材質或者形狀的手膠之間的差別性。結論基於同樣的拍柄粗細,並且暫不考慮手膠包裹方式(比如頂部延伸和尾部纏繞形狀)帶來的差別。

先說手膠的類型。
市場上的手膠的品牌和型號百花齊放,但可以粗略分為兩種:毛巾膠和皮膠(實際上皮膠是塑化製品),而皮膠裡,分有防滑條的和沒有防滑條的(有防滑條的俗稱“龍骨”)。

首先看看皮膠和毛巾膠的區別。毛巾膠的得名,就是因為它與人手接觸的部位的材質,跟我們日常用的毛巾並無二致。毛巾膠的最大特性是,在緊緊貼合拍柄的膠層和使用者手心的皮膚之間,有一層柔軟的,摸上去毛茸茸的“毛”。它可能是滌綸、棉或者兼而有之。


在常見的毛巾膠裡,還可以看到毛巾膠的表面有一條條短“毛”。這些短毛增加了毛巾膠的厚度,卻會在使用中因磨損而產生不可避免的“打滑”。此外,毛巾膠吸水能力更強,在汗液長期侵蝕後容易有手感的變化。

為改善材質體驗、延長使用壽命,皮膠應運而生。儘管材質的延展性比較強,但手膠整體不容易在使用中產生移動,皮膠在傳導力量的大小和方向上,有較好的特性。同時由於皮膠延展性強,可以通過拉伸包得更薄,更換也相對方便。



如此,我們就得到一個初步對比的結果——毛巾膠較厚,傳遞力量的大小和方向效率相對較低(緩震好,但是容易打滑),而皮膠相對薄,傳遞力量的效率較高(相對震手,但不容易打滑)。

有了這個鋪墊,我們聊聊手膠對羽毛球運動風格的影響。
羽毛球運動的技術動作基本可以粗略分為大發力和小發力動作。兩者區別是什麼呢?

當我們在某個擊球動作中,主要發力的部位是我們的手腕手指,且非常強調球的落點和線路精準度,那麼可以歸為小發力動作,例如網前小球的勾搓放,以及中場的一些抽擋變線。

大發力動作則剛好相反,主要發力的部位是手臂、胸肌、腰腹等,例如高遠球、後場跳殺、網前挑高遠球等。

而把毛巾膠/皮膠和大/小兩種發力做搭配,我們會發現小發力動作和皮膠、大發力動作和毛巾膠是天然的最佳搭檔。當小發力動作強調精準和快節奏回球的時候, 皮膠對力量大小和方向傳遞的高效率和高準確度,為最終出球效果提供了保障。同時小發力動作在使用手腕手指的時候,包得更細的皮膠能爭取更多拍柄在使用者手 心活動的可能性。

而毛巾膠則為大發力動作提供了很好的緩震和舒緩非擊球時(即非緊握球拍的時候)手心和拍柄之間的壓力,減少了大發力動作的內耗,有利於蓄力及省力。


仔細觀察林丹獨特的毛巾膠纏法,下文有詳解

隨著羽毛球訓練方法的不斷改進​​微調,羽毛球運動員的力量更大、反應更迅速、每一拍之間的連貫性更強,同時羽毛球器材結構優化、材質改進,過去十年的羽毛球運動呈現了“節奏更快、速度更高、控球更準”的特點。

尤其是雙打領域,平抽快擋的變線頻率比過去更高,網前球更加貼網,球的來回節奏更快。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黃金一代的雙打運動員,比如鼎鼎大名的麥納 基、陳重名、吳俊明、西吉特等人幾乎都用毛巾膠;但是成長在新技術環境下的運動員,比如我們熟悉的風雲組合、鑽石組合、山亨組合等等,都是皮膠專業戶。

來,舉栗子的時候到了。

拿以下幾位球員做個對比。首先是2008年北京奧運男雙冠軍馬亨組合,馬基斯是主攻後場殺球的球員,他從出道以來就是毛巾膠專業戶,而負責組織球路,以靈 巧多變而著稱的亨特拉則剛好相反,一直以來都用皮膠,而且據我觀察應該是取了底膠之後再用的薄皮膠。這兩位球員一個主攻大發力,一個主攻小發力,符合我們 的推論。


2007年世錦賽時期的馬基斯/亨德拉

典型的皮膠+毛巾膠,前場+後場組合
其次是亨特拉和鮑伊的對比。在馬亨組合和泡沫組合裡面,亨特拉和鮑伊都是主攻前場的球員,但鮑伊用的是毛巾膠,而且還纏了大拍尾。從他們的比賽中可以明顯 看到,鮑伊在搓勾放以及防守時平抽、平彈變線的頻率和質量,均明顯低於亨特拉,在亨特拉可以利用手腕手指發力,爭取在近乎貼網高度的地方打出快抽、快彈的 情況下,鮑伊多是使用手臂旋轉發力,並且多數情況下會直接選擇挑球,避開網前爭鬥。


快來看看哪把拍子是我的!

但是反過來,鮑伊一旦輪換到後場,可以連續好幾拍直線、中線殺球強攻,並且有非常不錯的成功率,而亨特拉一旦輪換到後場,往往只能通過打點和吊球來爭取保持主動,或者通過輕殺然後迅速上網,極少看見亨德拉主動去強攻。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向韓國隊。韓國隊幾乎就是毛巾膠專業戶,大開大合的打法,直來直去的球路,一言不合就挑球打防守反擊,拼硬實力。

高成炫就是個典型的攻守型選手,後場重砲手。一直以來,高成炫也和許多韓國隊的球員一樣用毛巾膠。但在2013年高成炫接棒鄭在成,改搭配李龍大之後,他 的一個技術缺點就凸顯無疑——網前球不夠細膩。無論是後場低位放網前,還是中場或接發球衝放網前,或者應付對方網前回放,都很難有多變的回球球路以及較好 的出球質量。

但在高成炫搭配李龍大的最後一次決賽,也就是2013年中國大師賽中我們可以留意到,高成炫突然換了皮膠,而且把皮膠纏的非常的高,這一場決賽,高成炫的發揮和整個2013年的高成炫對比起來有所不同,補足短板,同時不丟原有的強攻優勢。

高成炫從此用上了皮膠,然後搭配申白喆,拿下了世錦賽,兩次在高級別比賽的決賽,勝了龍星組合。


換用皮膠後的高成炫,而申白喆則繼續用毛巾膠

說完雙打,單打呢?
單打的情況和雙打恰好相反。從技術上來說,雙打節奏快,要求球在力度上和方向上更加精準,而單打更加強調高遠球的過渡,犧牲適當程度的準確性和方向性,換取更好的緩沖和抓握手感。

男單四大天王蓋德、陶菲克、李宗偉和林丹,只有李宗偉是皮膠專業戶,另外三位都是毛巾膠專業戶。

首先說蓋德和陶菲克,他倆都是歐式握拍的(援引蔡贇的說法),在這種握拍的手法下,大發力擊球動作並不需要太多瞬間握緊球拍的力量,配合毛巾膠更好的緩衝力量效果和抓握手感,陶菲克和蓋德的後場重殺能力得到了一個提升。

這裡還有個花絮:為了完善對小發力擊球動作的精準度,陶菲克不得不選擇使用超細拍柄的定制拍,也就是傳說中的G6,並且去掉底膠再上毛巾膠,這也說明了毛巾膠的特性。


陶菲克和他的G6細柄+毛巾膠

其次說林丹和李宗偉。林丹是毛巾膠專業戶,而李宗偉是皮膠專業戶,相對於他倆早期(2004年到2012年)的打法而言是相配合的。正如之前所說,毛巾膠 優於後場、劣於前場,優於大力慢節奏,劣於快速瞬間發力,皮膠則是相反。李宗偉的打法是後場軟壓殺上網,搭配皮膠;林丹的打法後場重殺接推挑後場,​​搭 配毛巾膠,這兩者正好符合了我們之前的推理和論述。

這裡很有必要提及一個事情,那就是林丹手膠纏法的演進,2004之前的林丹的毛巾膠是普通全裹的,就是從拍柄尾一直纏到拍錐附近(詳見2001年到 2004年奧運比賽視頻),那個時候林丹的打法偏於進攻,起拍就殺,殺完上網撲殺,如果沒機會就挑起來再找機會再殺,簡單明快。


2004年湯杯,疾如風雷的林丹和他的全包裹毛巾膠

但是在2006年前後,林丹開始使用獨創的“林丹式手膠纏法”(去底膠後,毛巾膠僅僅纏裹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把握的部分),這其中的原因林丹自己也談 過,就是為了讓大拇指和食指能夠直接明顯的觸摸到拍柄的側棱。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增加大拇指和食指的活動空間和對拍柄的觸感,從而提高小發力動作裡面手指的 靈活性和力量傳導的效率。這跟陶菲克使用G6拍柄一樣,陶菲克和林丹都用了自己的方法去減少毛巾膠的短板,增加對精細技術的把控。


2008年奧運會,林丹式手膠特寫

而在上一個十年的世界羽壇,陳宏、李宗偉、陳郁、文薩、夏煊澤、黃綜翰等人都是皮膠專業戶。夏煊澤和黃綜翰在2003伯明翰世錦賽決賽上就都用了黑色皮膠。

使用皮膠的球員打球的風格相對於毛巾膠而言,更加喜歡中場對峙,更喜歡網前對手指的運用(參看夏煊澤、陳宏和黃綜翰的網前勾球頻率),更喜歡在假動作的出 球落點上選擇近網區域(參看文薩和李宗偉的低位球)。同樣的,皮膠相對於毛巾膠而言大發力較弱,所以皮膠運動員要么選擇細拍柄纏皮膠,握拍尾擊球;或者不 去底膠直接上皮膠,增加厚度,增加緩衝。



現代單打強調精細控制,皮膠仍是主流

最後,對於初學者和進階者而言 ,我的建議是:無論是毛巾膠和皮膠,最好針對自己薄弱環節搭配使用, 有助於自己的彌補短板、相應提高。
大家試試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