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歷史課:尷尬!羽聯總決賽8年來僅靠奧運積分升溫

李宗偉

歷史課:尷尬!
羽聯總決賽8年來僅靠奧運積分升溫12月14日,2016年世界羽壇的收尾戰——本賽季世界羽聯超級賽總決賽將在阿聯酋迪拜點燃烽火。前後5個比賽日,來自各國和地區的高手將在5個單項一決雌雄。世界羽聯超級賽總決賽創辦於2008年,作為國際羽壇的年終賽事,世界羽聯對於超級賽總決賽自然給予不小待遇,高額獎金加上不菲的世界排名分,足以顯示這項賽事在羽毛球諸賽事中的不俗地位。
世界羽聯超級賽總決賽創辦於2008年,她是為適應系列賽超級賽的創辦而設立的。其實,國際羽壇曾舉辦過大獎賽總決賽,這一賽事應該算是超級賽總決賽的前身。
1983年,國際羽聯(當時世界羽聯的稱呼)參照世界網球大獎賽的辦法打造了一項新賽事——世界羽毛球系列大獎賽。國際羽聯根據參賽運動員在當年各站比賽中所取得成績的累計積分,選出男單前16名、女單前12名和男女雙打前、混合雙打各前6對選手進行一次總決賽,最後決出世界羽毛球大獎賽的冠軍。這項賽事,也是當年世界羽壇一年一度最高水平的比賽,影響力不次於世錦賽。
大獎賽總決賽從1983年至2000年共舉行了18屆,中國隊奪得9個男單冠軍、12個女單冠軍、1個男雙冠軍、10個女雙冠軍和2個混雙冠軍共34個冠軍,冠軍收穫數遙遙領先世界列強。葛菲和顧俊曾創造女雙六連冠奇蹟,葛菲還與劉永奪得過一屆混雙冠軍,7枚金牌的成績使她成為大獎賽總決賽的金牌王。由於東南亞經濟危機等因素,世界羽毛球大獎賽總成績於2001年停辦。
2007年,世界羽聯對年度系列大獎賽進行整合,取消公開賽的“星級”分類法,代之以超級賽(後把超級賽分為首要超級賽、超級賽兩個級別)、黃金大獎賽、大獎賽等這一新型分類法,超級賽(首要超級賽)為最高級,超級賽全年設12站。 2008年初,為增加超級賽的吸引力,世界羽聯推出了超級賽總決賽,根據12站超級賽的積分確定參賽人選,各單項設8個(對)參賽席位,賽事總獎金達到50萬美元,比超級賽高出30萬之多,堪稱世界羽壇“最具價值”的賽事。
前幾屆,一些強隊尤其是頭強隊國羽對這項賽事不太感冒。首屆比賽國羽因軍訓全體缺席。第二屆總決賽,國羽未派出核心球員參賽,印尼、丹麥、中國香港、韓國等均有好手缺席,女單排名前10位竟有8人未參加比賽。令人尷尬的是,獲得超級賽總決賽女單冠軍的黃妙珠是頂替盧蘭參賽的,可見賽事質量與“超級賽總決賽”還有相當距離。
從2010年起,世界羽聯將總決賽列為年度積分賽事,賽事等級與當時的韓國、全英、印尼、丹麥、中國5站首要超級賽平級,即冠軍、亞軍、四強的積分分別高達11000分、9350分、7700分。 2011年那屆比賽為奧運積分賽,超值積分加上奧運積分賽的背景,使得那屆賽事的吸引力大大超過以往。
不過,近5屆總決賽基本回復到2011年前的窘境,這期間除去年總決賽與奧運積分掛鉤外,其他4屆均呈現不溫不火現象。為了救市,世界羽聯想了不少辦法,最大力度當屬把2014年至2017年4屆總決賽賽場搬到富得冒油的迪拜,原來闊綽的阿聯酋一擲千金,將每屆賽事總獎金提升到100萬美元。然而,從近兩屆總決賽來看,僅僅依靠提升獎金的手段還無法提升總決賽的吸引力,以今年為例,諶龍、張楠/傅海峰等高手放棄了總決賽席位
究其原因,總決賽不溫不火與國際羽壇賽事過密有很大關係。以往,超級賽要從1月打到11月,12月舉行超級賽總決賽,每個賽季各國高手從年頭打到年尾,很少有充裕的休息調整時間,狀態下降不說,還容易引起傷病,使得總決賽吸引力難以真正提升。今年起,世界羽聯把年度超級賽揭幕戰推遲到3月間,但並沒有削減超級賽站數,並沒有從根本上並沒有改變總決賽的雞肋角色。
2008年至2015年一共進行了8屆總決賽,國羽隊雖然在前兩屆未奪一金,但憑藉高人一籌的整體實力,在前8屆總決賽仍然是大贏家,先後14次奪得冠軍,其中男單、女單、女雙、混雙奪金數分別是3枚、4枚、4枚、3枚,男雙未獲1金。女雙組合王曉理/於洋、混雙組合張楠/趙芸蕾均是3次問鼎,是目前在超級賽總決賽最佳的中國選手。
李宗偉是目前這項賽事的多金王,他曾在2008年至2010年、2013年先後4次奪得男單金牌,他同時也是該賽事第一個三連冠。表現突出的運動員還有歐洲第一男雙摩根森/鮑伊,他倆在2010年至2012年實現三連冠。丹麥女將佩德森與李宗偉分享多金王頭銜,她與尼爾森3次奪得混雙金牌,還與另一搭檔卡米拉嚐到過女雙金牌滋味。
王全立
  附:歷屆超級賽各單項冠軍
2008年:男單,李宗偉(馬來西亞);女單,周蜜(中國香港);男雙,古健傑/陳文宏(馬來西亞);女雙,陳儀慧/黃佩蒂(馬來西亞);混雙,雷伯恩/卡米拉(丹麥)
2009年:男單,李宗偉(馬來西亞);女單,黃妙珠(馬來西亞);男雙,鄭在成/李龍大(韓國);女雙,陳儀慧/黃佩蒂(馬來西亞);混雙,尼爾森/佩德森(丹麥)
2010年:男單,李宗偉(馬來西亞);女單,王適嫻(中國);男雙,摩根森/鮑伊(丹麥);女雙,王曉理/於洋(中國);混雙,張楠/趙芸蕾(中國
2011年:男單,林丹(中國);女單,王儀涵(中國);男雙,摩根森/鮑伊(丹麥);女雙,王曉理/於洋(中國);混雙,張楠/趙芸蕾(中國
2012年:男單,諶龍(中國);女單,李雪芮(中國);男雙,摩根森/鮑伊(丹麥);女雙,王曉理/於洋(中國);混雙,尼爾森/佩德森(丹麥)
2013年:男單,李宗偉(馬來西亞);女單,李雪芮(中國);男雙,阿山/塞蒂亞萬(印尼);女雙,佩德森/卡米拉(丹麥);混雙,尼爾森/佩德森(丹麥)
2014年:男單,諶龍(中國);女單:戴資穎(中國台北);男雙,李龍大/柳延星(韓國);女雙,松友美佐紀/高橋禮華(日本);混雙,張楠/趙芸蕾(中國)
2015年:男單,桃田賢鬥(日本);女單,奧原希望(日本);男雙,阿山/塞蒂亞萬(印尼);女雙,駱贏/駱羽(中國);混雙,阿德考克夫婦(英格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